4月8日武汉解除“封城”后,全国大部分地区疫情实现日新增确诊病例清零,以隔离为主的抗疫模式在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外部输入和内部反弹给防疫带来持续压力,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的风险上升,广泛检测成为现阶段的主要防疫手段。全国陆续复工复产之时,中央下发“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指示,是对我国前期以隔离为主抗疫模式的重要补充,旨在排除无症状传播风险,增强人民信心,推动复工复产,目前已得到各地大力重视和广泛支持。在防疫常态化的今天,重点区域如何通过检测从根本上遏制疫情二次传播,保障疫区广大人民正常社会活动与交往,对全国乃至全球都有重大意义。为巩固和扩大“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重大成果,高效长效地与疫情抗争,本文拟为全国疫情重点地区下一步防疫工作提出分析和几条建议。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无症状感染者传播是至关重要的风险点
从“应收尽收、应治就治”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疫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来之不易。疫情前期,我们靠“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停工封城,严格隔离的策略,各地陆续实现新增确诊病例清零,有效控制了有症状患者传播和家庭传播风险,防疫战从被动转为主动。4月8日武汉解封后,各地高度重视并大力贯彻中央“应检尽检、愿检就检”的指示,在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同时,严防输入,内防反弹,积极推广核酸和抗体检测,防控重点群体从有症状患者向无症状感染者扩大。对隐性传播风险的监测、追踪、隔离和治疗逐步走上正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时期,社会经济活动也逐渐复苏。
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虽总体向好,但外部输入、内部反弹的风险不减,防疫工作依然面临重重挑战。境外,疫情仍呈爆发增长态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输入风险大幅增加。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14天内新增输入型病例共计52例,全部通过航空口岸入境。在目前各大口岸较严格的检测闭环管理下,外防输入的压力依然持续存在,形势依旧严峻。境内,复工复产启动后,病毒传播链的路径比疫情前期更为复杂。近期在黑龙江哈尔滨,吉林舒兰、武汉等地均出现疫情反弹现象,聚集性、高流动和社区交叉感染等风险因素加大了本土防疫工作的难度。面对内外双重挑战,防疫工作稍有疏漏,都可能造成疫情二次爆发。
无症状感染者传播是疫情蔓延的主要风险来源。近几周我国本土新增确诊病例中有不少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的情况,再一次向人们敲响了无症状传播的警钟。国际前沿学术期刊《Nature》早在3月20日就发表题为《隐性冠状病毒感染者可能引发新的疫情》的综述指出,无症状或轻症者可能占所有感染者的60%。来自国内外的多项研究均发现,实际无症状病例总数远被低估,且在所有近期新增感染者中比例较高,有的地区(如广州)甚至高达85%。我国诊断标准和WHO拟定的国际标准相比较松,对核酸检测结果阳性的确诊,需建立在患者有临床症状之上,疫情爆发期大量轻症自愈和无症状感染者漏检。新冠病毒变异性强,在无症状患者体内潜伏期更长,即使极少量的排毒也易感染身边免疫力低的体弱者。武汉结束封城后,经济生活复苏加快,大量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风险也随着人口流动向全国铺开,若一人感染,则一群人感染。只要在疫苗和特效药还未面世,未经检测的无症状传播带来的风险就不会消失,这是未来长期抗疫工作的巨大挑战,也是复工复产推进的主要阻碍因素。
二、 我国在无症状患者的检测上取得一定进展,但检测技术和容量上短板仍存,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正确认识无症状传播风险后,国际国内有能力的地区均将大规模检测作为抗疫工作重心,力求彻底排查潜在传播风险。国际上,冰岛、韩国、德国等地在疫情爆发初期就推行全国全民免费筛查,对轻症患者单独隔离,为感染者提供免费治疗,短时间内摸清感染人群,将死亡率降低。我国在国务院下达“应检尽检、愿检就检”重要指示后,全国多地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高流行度地区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均扩大了核酸和抗体检测“应检”人群范围,同时纳入更多核酸检测机构,以适应攀升的检测需求量。湖北省等高风险地区也纷纷将核酸和抗体检测项目纳入医保,激励更多民众“愿检”积极性,加快复工复产的推进。其中,武汉作为疫情最早爆发的城市,情况更为复杂,抗疫任务更为艰巨。但在出现社区感染反弹情况后,武汉立刻封锁高危小区,并于5月11日决定用10日完成全市全民核酸检测的安排部署。
要扩大检测范围,必须先提升检测能力,而提高检测能力的关键在于技术和容量。检测技术上,我国在检测试剂和耗材的产能上有所提升,生物信息大数据分析算法方面有明显突破,但在高端检测设备和流水线的设计研发上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测序准确度和速度与行业顶尖水平差距较大。韩国、德国、新加坡等国自主研发的核酸检测产品简便、快捷、精确且方便使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大量检测,产出高准确度的结果。来自新加坡的最新型核酸检测试剂盒,可在5-10分钟内就确认参检者是否被感染,我国部分地区采样已经需要花费同样时间。虽然我国目前投入使用最快速的“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能做到当天检测当天出结果,但比世界前沿水平依然滞后。
技术上不去,连带着检测通量和效率也跟着上不去。相比美国、德国日均20-30万的检测量,我国广泛检测重点地区之一的湖北省目前日均检测量也仅为8.9万人次。在人口密集等高风险地区,一旦推开大规模检测,依靠现有的水平和技术恐难满足巨量需求,且会对医疗体系产生极大压力和冲击,还可能造成社会混乱和恐慌。
三、防疫常态化时期,应进一步扩大“应检”,鼓励“愿检”
大规模检测已成为现阶段主要防疫手段。4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指示,做好常态化防控应着力提升检测能力,尽力扩大检测范围。当前我国无症状传播风险持续增加,抗疫工作面临内忧外患,愈发呈现复杂化、持久化的趋势。提升检测能力,扩大检测范围,推广全民检测,将巩固和扩大在“应检尽检、愿检尽检”中取得的防疫成果,有助于全面摸底排查隐性传播风险,提高病毒溯源认知,强化疫情数据分析,为下一阶段防疫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与实施、疫苗研发和经济复苏而助力。
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高密度高流动区域和枢纽城市应尽快带头扩大“应检”对象范围,启动大规模核酸检测,全面排查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风险。部分地区目前已将入境人口、需医学观察人群、公务人员、医疗体系人员、复工复产人员、和大学员工纳入“应检尽检”的对象。接下来,建议继续以高风险度地区(如武汉、北京)为起点,明确地将“应检”范围在现有基础上扩大为所有“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的“五复”人群、参与聚集性活动者和跨区域出行者。对于有聚餐、参观、旅游等外出和小范围聚集需求的人群,应鼓励其进行自愿检测。
应综合提高检测技术和容量,增强检测和诊治能力,提升大规模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需在最短时间内,投入使用安全、快速、高灵敏度、低成本且社区可及的检测方法。应加大与国内外高端科研机构和厂商的合作力度,积极引进全球前沿快速检测技术和路径,借鉴各国先进经验,致力于提高核酸检测敏感性和精确性,优化抗体检测的长效有效评价。提升各级医院、社区诊所和社会机构的检测能力,对疫情防控压力大的地区应优先支持其高科技实验室建设。保障第一线快速试剂等设备的足量供应,加大对基层医护人员在检测、问诊方面的培训,凝聚社工和志愿者的宣教和协力作用,成立强力有序的检测工作团队。持续加强对已投入使用设备的质量监管,制定最短采样和运输的物流路线,缩短检测时间,从采样到结果报告的整套专业操作应有简明的标准化流程。对参检者应定期回访追踪和监测预警,保证每个环节的彻底,尽可能排除潜在风险因素。
针对无症状感染者出台一套统一的、系统的、有比较的诊断、隔离与收治管理方法,保证各类型无症状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有效防控与治疗。60岁以下的参检者应在接受核酸检测的同时,接受抗体检测。“复阳”、“转阳”的无症状感染者,有可能是上次检测出现“假阴性”或患者体内携带的病毒再次活跃,应将其留院严密观察,收紧出院标准,并要求其所有密切接触者接受检测。尚处于潜伏期,发病前无症状的感染者,应立刻集中隔离和治疗。对于14天集中隔离后全程无症状的感染者,有条件的允许单独居家隔离,无条件的可在医院或就近发热门诊的监护下,由社工协助进行集中单间隔离,并建议密切接触者按需隔离、自愿检测。隔离期间,无症状感染者可根据医嘱实行远程线上工作机制,隔离、生活、工作三不误。
降低检测收费,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参检者需求与权益,将鼓励“愿检”落到实处。大规模检测应简便、亲民、不给群众造成多余负担。为使“愿检”者都能“就检”,首先应降低检测门槛,减轻因费用和复杂操作带来的负担。建议各地尽快确定核酸和抗体检测医保支付标准和限价,降低发热及普通门诊患者检测自费比例,因自我或集中隔离和诊疗产生的相关费用应予以较大程度的免除。为方便参检者,应将检测采样下沉到社区,允许参检者接收电子检测结果报告,避免因多次出行带来的风险。对参检者的安全负责,户外检测需严格控制批次内排队人数和间距,室内检测需保证“一人一诊一室”,对行动不便的参检者可采取上门取样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模式和社区宣传,为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人对人”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就诊指引、心理疏导等服务,普及自我居家隔离和健康管理的技能,提高群众主动识别和预防疫情风险能力,增强与疫情抗争的信心。
四、以重点区域为起点,在全国逐步推广全民检测,健全基层防控体系与监测网络
在高风险地区完成大规模检测后,应将基于社区的全民核酸筛查向全国中低风险地区逐步推开。全国一盘棋,齐心协力防止因无症状感染者传播而引起的二次疫情爆发。
建议全国逐步建立以社区和门诊为第一接诊点的疫情网格化分级诊疗体系,健全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在分级诊疗体系下,将防控和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制定基于轻/重症患者实际需求的快速转诊机制,提升社区、普通门诊和发热门诊检测和监测职能,真正在社区层面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抗疫过程中和未来流行病防控更加方便可及,激发民众主动防护积极性,减轻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工作压力,长足地避免医疗挤兑。
优化“健康码”网格式社区防疫体系、风险监测网络和数据管理平台,方便正常出行、差旅和工作。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将核酸和抗体检测结果、时间和简报作为重点内容录入“健康码”,对参检者统一进行实名化识别、管理和追踪。录入过程中,需注意程序管理和监控,禁止不合规检测结果录入,严防造假,保证数据的真实可信。社区出入口和交通关卡在测试结果为阳性的参检者时可立刻予以收治隔离。测试结果为阴性的参检者,通过扫码或展示电子版检测结果报告出入公共场所和旅行。这将减轻无传播风险者的出行压力,增强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消除因未知带来的社交顾虑,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和社交的活跃度。
在全国达成全民检测并排查一轮隐性传播风险后,应继续加强公共场所和社区流动人员的防护措施,严防输入型病例,警惕本土聚集性病例,及时报告、隔离和收治有症状感染者。在此基础上,可逐步加大力度放开经济活动。区域间和国际间的出入管理可长期借鉴优化后的“健康码”模式,适度降低入境强制隔离要求,刺激人口流动和跨境经济,加速社会活动,让生活回到正常轨道。
信用评级
010-66428855医保服务
010-66428855服务认证
177 1018 9307会展培训
010-66428855社会信用大数据
157 1003 5933